資訊頻道
關于清明祭掃,中山最新倡議!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4-01 來源:文明中山

清明節(jié)文明祭掃倡議書

讓追思與文明同行

以新風共筑清明

春風化雨,萬物清明。在這慎終追遠、寄托哀思的傳統時節(jié),我們以文明之名,向山川大地傳遞對先人的敬意,以綠色之心守護家園的純凈,以文化之魂賡續(xù)中華美德。值此清明之際,謹向全體市民發(fā)出如下倡議:

一、以文明之儀,承千年禮序

摒棄陋俗,倡樹新風

以鮮花綠植替代紙錢香燭,用網絡追思、家庭共祭、誦讀家書等現代方式傳遞深情。移風易俗,讓一束白菊、一盞明燈、一首詩歌成為思念的載體,將傳統祭掃升華為精神的傳承。

心勝形祭,情寄云端

祭掃之重,在于心誠而非物繁。通過“云端寄哀思”“代獻鮮花”等線上平臺跨越時空,讓追思在數字時代煥發(fā)詩意;以家風故事會、紅色經典誦讀等活動凝聚親情,讓清明成為文化傳承的紐帶。

二、以綠色之行,護山河長青

低碳祭掃,守護生態(tài)

拒絕塑料花圈、錫箔元寶等不可降解祭品,主動清理祭祀垃圾并嚴格分類投放。倡導植樹添綠、懸掛絲帶、踏青遙祭等生態(tài)方式,讓每一片新綠成為生命的延續(xù),讓青山碧水見證文明的力量。

防火為先,共筑平安

嚴守森林防火規(guī)定,不攜帶火種進入林區(qū),不焚香燒紙、燃放鞭炮。錯峰出行、有序祭掃,以安全行動守護家園和諧,讓清明更添一份安寧與敬畏。

三、以美德之光,潤時代新風

厚養(yǎng)薄葬,孝在當下

弘揚“老有所養(yǎng)、逝有所安”的中華美德,讓孝親敬老融入日常點滴。在世時勤陪伴、多關懷,離世后簡樸治喪、節(jié)儉祭祀,以真誠孝行替代形式攀比,讓親情成為最深的緬懷。

傳承家風,賡續(xù)文脈

以清明為契機,整理家訓、講述先輩故事,將“勤儉持家”“忠信立身”等美德融入血脈。通過祭掃英烈陵園、重溫紅色歷史,讓家國情懷與文明薪火代代相傳。

先鋒引領,爭當表率

廣大黨員干部要爭當移風易俗踐行者、文明祭掃宣傳員、安全秩序守護人,躬身示范凝聚身邊群眾,積極宣傳文明理念,以身作則帶動摯友親朋和市民群眾共同踐行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祭掃方式,讓時代新風吹進千家萬戶、融入群眾心田。

全體市民朋友們:

清明是文化的根脈,更是情感的歸處。讓我們攜手同行,以文明之舉滌蕩舊俗,以綠色之心潤澤山河,以美德之光照亮未來。愿每一份思念都化作清風明月,愿每一寸土地都承載文明的詩行!

文明祭掃,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;

心懷敬畏,行有所止,山河長青。

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

中山市民政局

2025年3月31日

◆編輯:吳玉珍◆二審:陳吉春◆三審:周亞平



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:
    ①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中山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② 本網未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中山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   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。
    聯系人:陳小姐(電話:0760-88238276)。